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党建工作  > 理论学习  > 正文

陈士橹同志典型事迹材料

时间:2016/04/29 信息来源:最权威的菠菜导航网 作者:

陈士橹,男,1920年生于浙江东阳,中共党员,飞行力学专家、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西北工业大学教授、航天学院名誉经理。2016424日因病在西安逝世,享年96岁。

陈士橹同志长期致力于飞行器飞行动力学与控制研究和航天科技人才培养,为推进航天科技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先后担任中国航空学会第一、二、三届理事,中国宇航学会第一、二届理事,中国宇航无人飞行器学会名誉理事,陕西省宇航学会名誉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航空宇航组第二届召集人,美国宇航学会(AIAA)副资深委员。1994年当选为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先后被原航空航天部授予优秀教育工作者”“有突出贡献专家”“优秀研究生导师等一系列称号。

陈士橹同志对党忠诚,立志报国,理想信念坚定。陈士橹出生于一个普通的耕读之家。抗战时期,他耳闻目睹了日寇飞机轰炸的残酷,立下“航空救国”的志向,放弃保送上大学的机会,坚定选择报考学习航空类专业,先被重庆中央大学航空系录取,后又考入更有名的西南联大学习航空。满怀报国热忱,陈士橹发奋读书,以专业排名第一的成绩毕业于西南联大,并先后执教清华大学、交通大学、华东航空学院。19563月,陈士橹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入党志愿书中写到:“……在科研道路上做出一份成绩来,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坚定的理想信念成为他奋勇前行的强大动力。1958年,身负国家重托,陈士橹到前苏联学习国家急需的科学技术。他废寝忘食、埋头苦读,仅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取得苏联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成为在该校第一位获得副博士学位的中国职工。随后服从组织安排,跟随西迁的华东航空学院,来到刚刚在西安组建的西北工业大学,从此扎根西部,将全部智慧和热情献给了国防科技和教育事业。1959年,原本从事航空科技教育的陈士橹,受命创建西北工业大学宇航工程系。在没有经验、没有教材的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陈士橹殚精竭虑,夜以继日,除了吃饭、睡觉,其它时间都在办公室忙碌。建系之初,很多专业课程没有教材,陈士橹就组织老师们自编教材。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首批宇航工程系开创不久“撤并”危机突然而至,陈士橹深刻洞悉宇航专业作为尖端国防专业、培育高级航天人才的极端重要性,以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和一个战略家的胸襟,求真务实,挺身而出,顶着巨大压力坚决反对“撤并”。平日里谦和的陈士橹拍案而起、奔走呼吁、执着坚持,最终西工大宇航工程系得以保留,成为全国航空类院校中唯一没有被“撤并”的宇航专业,为我国航天教育事业和科学研究保留了一支重要的有生力量,培养的大批骨干人才成为支撑国家航天发展的中坚力量。西工大宇航工程系也铸就了西工大“三航”之一翼,成为今天在国内外颇具影响的航天学院,为国家航天事业的发展和国防武器装备现代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陈士橹同志孜孜不倦、敢于创新、勇攀科学高峰。陈士橹目光敏锐、执著追求、敢于创新,始终以一位科学家高度的事业心和强烈的使命感,紧密跟踪国内外导弹与航天技术前沿开展科学研究。他较早地创建了我国飞行力学学科,上世纪60年代深入研究飞行力学,将气动弹性与控制、液体晃动等理论研究成果推向工程应用,解决了多项关键技术。70年代初,他较早提出了把现代控制理论方法应用于飞行力学,以及利用最优过程理论、极大值原理及动态规划最优弹道的思想。80年代以来,致力于弹性飞行器飞行动力学与控制的研究,在飞行力学、空气动力学、自动控制与结构弹性的交叉学科研究中建立和完善了一批新的理论和方法,解决了很多工程技术难题,部分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新型飞行器设计和研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进入90年代后,年逾七旬的陈士橹瞄准学科国际前沿,将弹性飞行器动力学与控制方向推向了更广阔的研究领域,带领科研团队围绕空间飞行器多个方向进行攻关,进一步推进了大型捆绑运载火箭动力学与故障仿真、飞行器总体优化设计、飞行器最优拦截与交会等项目研究,并促进理论成果向工程应用转化。陈士橹主持指导的西工大飞行力学专业,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一些研究方向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1992年国务院学位办组织的学科评估中,在27个相关学科的综合考评中,获得全国总分第一名。

陈士橹同志严谨治学、厚德仁爱、践行教书育人。陈士橹治学严谨、师德高尚,始终辛勤耕耘在教育工作一线,为我国航天科技教育事业的进步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做出了杰出贡献。陈士橹先后培养了博士生32名、博士后5名,包括我国第一、二位飞行力学博士和博士后,他们中大多数已经成为我国航天和国防科技领域的栋梁,如员工袁建平、唐硕先后成长为国家973专家,熊笑非成为部队将军。陈士橹培桃育李、诲人不倦,60多岁还在给本科生上课,80多岁还亲自指导研究生,执教70余年从未间断,直到去世前两周,他培养的最后一名博士生曾志峰以论文盲评和答辩全优的成绩顺利毕业。对待员工,陈士橹既是严师也是慈父,他的俄文和英文很好,总是在看最前沿的学术资料,经常把外文资料总结后编成教材讲给员工听。员工提交的研究报告或论文中每一个公式他都要仔细推导,每一个错别字、标点符号都要认真修改;他对员工关爱有加,弟子感慨:“老师对我们的爱,就像父亲一样!”

陈士橹同志爱岗敬业、勤勉质朴、坚守家国情怀。陈士橹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只有大我,没有小我”的人生格言,他敬业爱业专业,无论是立志报国求学航空,还是临危受命转行发展航天,在他的眼里,只有国家需求,没有一丝半点自己的利益。各种名誉和头衔从未改变过他朴实无华的品格,甚至他的一些做法让世人觉得“不近人情”。当选院士后,他坚持不要单间办公室并强调“最好都弄成实验室”。即便住进新房,也仍旧使用几十年前购买的老家具。到上海参加评审会,80岁的陈士橹,一个人提着挎包出行不要人陪,并不让会议主办方结账,要求自己付住宿费。陈士橹从教55周年暨80寿辰之际,学校和学院精心策划庆祝活动,他闻讯后坚决要求取消。每学期开学学校要求老师到所在院系报到,即便是耄耋之年,陈士橹仍按要求坚持签到,从不让人代替,签到后坚持到学院各部门看望教职工,了解学院情况,这样的作风一直坚持到年逾九旬卧床养病时。他克己奉公、淡泊名利的好家风也传给了家人。陈士橹去世后学校设立追思堂,家属遵照陈士橹的遗愿不要学校承担任何费用。陈士橹对自己节俭苛刻,对需要帮助的人却十分慷慨。他常年资助浙江东阳老家有困难的群众,获得父老乡亲的一致赞誉。直到弥留之际,他依然深切关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倾力支持西工大的“双一流”建设,专门交代子女把毕生的积蓄捐赠给了学校,反哺自己奉献一生的教学与科研事业。

“为航天而来,为航天而去”,在我国首个航天日辞世的陈士橹,用奋斗的一生践行了入党时的志愿。以突出的业绩、高尚的品格、无私的情怀,践行了航天报国的崇高志向,表现出了一名共产党人和高级知识分子对党的无比忠诚、对祖国的赤胆忠心、对人民的深挚热爱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